您现在的位置: 新生儿出血症 >> 发病原因 >> 正文

女子以肝为先天治妇科不能忘了疏肝气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6-11-26 21:36:48

强调以肝为先天,

并非否认“肾为先天之本”

中医说肾为先天之本,是指肾在生长发育、繁育后代、衰老退化等过程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肾气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禀赋。这是中医普遍认可的基本理念,无论男子妇人,并无二致。

肝有两个基本功能:一主藏血;二主疏泄。一藏一泄,协调配合,即可提供充足的血液滋养,又可使之正常疏泄,经孕产乳得以顺畅进行。肝主疏泄,还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女性情绪易波动,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正常,则情绪易于保持畅达平和,避免暴怒或过度抑郁。

女科疾病,从肝论治,疏肝理气、养血柔肝是常用之法。日常生活中,避免熬夜,可助血归于肝;适当运动,舒畅心情,可助肝气条达。如果掌握艾灸,就更有益于肝的养护。遵循这一理念,造就了很多后世的中医妇科名家如沪上的名老中医朱南孙老师就是一例。

妇人有经孕产乳等特殊的生理特点,而这些都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之一,主管肝脏,主治肝胆、妇科、足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肝经从足至头,纵贯全身:起于足大趾,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与督脉会于巅。这是一个神奇的经脉,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方,充满神奇的能量……在我给很多灸友的妇科指导灸疗方案中(注:非诊疗性质),也常常用到以下穴位,尤其是其中的太冲穴。

要想疏发肝气,

就多久灸这几个穴位!

1、大敦穴

治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症,大敦穴“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中医讲肝藏血,所以肝经上的大敦穴能治疗出血症,且主要是下焦出血,像崩漏、月经过多等。处理大敦时,最有效的方法是艾灸。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

大敦是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古代的医家一致认为此穴是治疗疝气的特效穴位。《玉龙歌》“七般疝气取大敦。”《胜玉歌》“炙罢大敦除疝气。”

疏肝理气的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症。同时也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此穴还是治疗肝脏慢性病必不可少的治疗和保健要穴。

2、行间穴

出现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心火旺的症状艾灸行间穴可有效缓解。在脚的大拇趾和第二趾根部之间的中央起,稍靠近大指趾侧之处,在脚的表面交接处上就是行间穴。使用体会:施压,会强痛。肝硬化、脂肪肝和酒精肝艾灸效果明显。

“荥主身热”,行间属火,行间是散心火的,为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等,眼睛胀痛掐此穴尤为显效。《类经·图翼》“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还治心里烦热,燥咳失眠。因肝经环绕阴器,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症,如阴囊温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对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艾灸行间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3、太冲穴

肝为人体异常重要的器官,而太冲官尤如保肝护肝的将军,时时保护着我们的身体,而且是有求必应。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

当我们感到头晕脑胀(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

当我们感到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充气血;

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志定神安;

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

太冲穴是治疗失眠的最佳穴位,也是治疗各类肝病的特效穴位。肝气过于亢奋,则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症,而太冲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发烧上火,太冲能去热;身体虚寒,太冲可增温;月经不调,太冲善调理;阳瘘遗精,太冲能改善。

慢性肝病的调理,太冲也是首选,同时还治咳喘、感冒和各种炎症;诸病寻它皆有效,没事艾灸体自安。月经不调,很多女性月经总是提前或者延长,老没规律,月经的颜色深红,而且莫名发热,经前几天特别烦躁不安,想发脾气。这是因为肝脏的问题,肝有热所致。

广告

艾灸首选艾艾贴!

产品特点

一般市面上流通的传统艾条艾绒成份

为5:1或10:1,

而艾艾贴使用的陈年黄金艾绒为30:1,

即用30公斤艾叶提纯出1公斤黄金艾绒,

具有燃烧速度快,热力温和稳定,

烟量少等特点,

所以艾艾贴对比其他艾灸产品,

更有效,更安全,更便利。

艾艾贴精心选材,多重提炼,打造独一无二的方便家庭使用的艾灸匠心之作,一支胜过传统艾条3-5支、效果更出色。本产品只走微商与实体渠道,欢迎有意传递传统艾灸文化或有实体店面的小伙伴加盟代理。









































白癜风中医医院
白癜风怎么办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dfly.com/fbyy/1930.html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新生儿出血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