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生儿出血症 >> 康复案例 >> 正文

7岁男孩连吃3根冰棍后大出血,老中医建议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2/20 14:56:10

行医在线,让每个患者,找到值得信赖老中医

夏天到了冰淇淋上市

夏天孩子最爱吃的就是冰淇淋了

父母往往要求孩子一天只能吃一根,但孩子吵着闹着,爷爷奶奶首先看不下去了。

“来,爸爸不买,奶奶给你买”,这不是在疼爱孩子,相反很可能是害了孩子。

但冰淇淋吃多了,容易拉肚子。小孩子相比成人肠胃更为敏感,吃多了容易引发导致黏膜急性糜烂、溃疡、出血,甚至肠胃穿孔。

年4月20日,安徽阜阳的7岁男孩乐乐因连续吃下3根冰棍导致消化道反复大量出血被紧医院,因为反复不断大量出血,男孩在24小时内输血量高达毫升以上,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液换了5遍。

除了孩子爱吃的冰淇淋,大人也贪吃冷饮,冰镇啤酒是晚餐的最佳搭配。WIFI空调是很多人整个夏天最离不开的2大法宝。

除了孩子爱吃的冰淇淋,大人也贪吃冷饮,冰镇啤酒是晚餐的最佳搭配。WIFI空调是很多人整个夏天最离不开的2大法宝。

但许多人在享受空调或冷饮后,不久就拉起了肚子,在空调房待久感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现象,也就是大众所说“空调病”的症状。

为什么夏天吃冷饮容易闹肚子?

中医讲:“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皆属于土”它们构建成一个完整且封闭的的消化系统,每天都要完成食物的搬运、研磨、过滤、吸收、外排任务。

一到夏季,人体的气血重心就远离中土,转移到心肺区和体表,所以夏天里,我们的皮肤和手脚都是热的,肚子却凉得像秋天。夏季里人的脾胃功能是偏差的,稍微吃一些油腻、生冷、辛辣或不干净的东西,尤其是突然吃进冷的东西,胃部就会收缩,同时也会减少胃液的分泌,使我们消化不良.就容易拉肚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夏夜午睡,全身都可以袒露,唯有肚子要毯子盖上。因为肠胃最易受凉。有经验的人带孩子,晚上再热也会给他穿上肚兜,或在孩子睡着时悄悄盖上他的肚子。

夏防暑热,长夏防湿

在中医理论中,我们平时所说的夏季可分为“夏”与“长夏”,“夏防暑热,长夏防湿”今日我们就防暑热来说说中医对于夏季的建议。

从中医理论来说,生冷食物多属寒性,过食生冷就会使脾损胃耗,导致泄泻、腹痛之症发生。避暑露宿而受凉,遏制了人体阳气蒸腾,出现发热头痛、身重困倦、食欲不振等症状。

夏季饮食标准:多吃酸苦、少食生冷

夏季食养原则为:饮食清淡、多吃酸苦、少食生冷

中医认为肥甘厚腻食物为大补之物,易困胃伤脾,导致消化功能减弱使食欲不振。苦味食物既能清泄暑热又可燥湿健脾、增进食欲,味酸的食物能收能涩,所以夏季要减少大鱼大肉的比例,饮食清淡为佳。

夏季汗多易伤阴,食酸能敛汗止泻。生冷食物可损脾阳,易致腹痛泄泻。脾胃不好的人群,在夏季切勿吃生冷食物,尽量少喝冷饮。此外夏季高温,食物容易腐烂变质,家中做饭时最好能合理拿捏分量,减少剩饭剩菜的出现。如有剩饭剩菜又不舍得倒掉时,应及时放入冰箱保存。

药食同源推荐夏季饮食

夏天饮食讲究清淡,下面介绍三款老中医推荐清热降火美食。

苦瓜瘦肉汤

食材:苦瓜g,瘦猪肉g,生姜、食盐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苦瓜洗净去籽,切块;瘦肉切片。适量清水加姜丝武火煮沸,下瓜、瘦肉,

沸后文火煲30分钟停火。佐餐食用。

注释:苦瓜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暑、明目、利尿之效。《调疾饮食辨》言其“暑月不拘有热无热,宜多食。”瘦肉味甘、性平。《本草拾遗》言其可“压丹石,解热毒。”二者为汤,是夏季预防中暑、解暑的食养佳品。

小麦粥(《调疾饮食辨》)

食材:小麦g

制作与用法:小麦洗净加水,煮熟为度。不拘时饮用。

注释:小麦味甘、性微寒,可安心养神、除烦。但煮时切勿脱皮,以防改变小麦之性,失去消热止烦的功效。此汤适于夏季暑热大盛时饮用,以养心安神、除热止渴、通利小便。

绿豆汤(《遵生八笺》)

食材:绿豆g

制作与用法:绿豆淘净加水武火煮至水费即可,不拘时饮用。

注释:绿豆味甘性寒,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饮膳正要》记载其可“主丹毒,风疹,烦热。”适用于夏季中暑、热病烦渴等热证。

鲫鱼羹(《养小录》)

食材:鲫鱼1条,香菇丝、鲜笋丝、食盐、黄酒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鲫鱼剖开去肠,洗净,在热水中焯熟。将鱼肉撕下入锅加清水,配香菇丝、

鲜笋丝,加食盐、黄酒,文火煮羹。佐餐食用。

注释:鲫鱼味甘性平,具保健和胃、利水消肿之功,夏季食之可以健脾益胃。香菇味甘性平,有健脾益气开胃之功;竹笋味甘性凉,有健脾化痰之效。此羹具健脾益胃、利水除湿之功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dfly.com/kfal/15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新生儿出血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