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生儿出血症 >> 发病原因 >> 正文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陈传贵新生儿消化道出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8-4-26 13:19:31

点击上方▲蓝字与儿科大咖零距离交流!

文/陈传贵(医院新生儿科主任)

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症状,也是新生儿危重症的合并症。表现为呕血和(或)便血,可以是全身疾病引起,也可由消化道本身疾病引起。严重出血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患儿生命。

以十二指肠提肌(又称Treitz韧带)为界:

◆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上消化道出血,以呕血为主;

◆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下消化道出血,以便血为主。

但当下消化道的出血量较多,或肠内压力高于胃内压力时,血性液可反流入胃和食管,亦可引起呕血;反之,上消化道出血量超过3ml时,也可有黑便。即黑便时可无呕血,而呕血时常有黑便。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分,统称为消化道出血。

(一)假性呕血或/和便血

1.咽入母血

分娩时咽入母亲产道中的血、血性羊水或吸入乳母乳头皲裂、糜烂处的母血(新生儿咽下综合征),引起新生儿假性呕血和(或)便血较常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贫血貌或失血性休克表现,血红蛋白抗碱变试验(Apt试验)可明确血液为母血。

2.咽入自己的血液

新生儿由于咽入自己鼻咽腔或气道中的血液,亦可引起呕血和(或)便血,需要与真正的胃肠道出血相鉴别,潜血或镜检红细胞可阳性,此时Apt试验无意义。

3.新生儿口服药物

铁剂、铋制剂、酚酞或中草药等可引起假性消化道出血,但较少见。大便常规镜下无红细胞,服铁剂大便潜血可阳性。

(二)全身出、凝血疾病

1.新生儿出血症

又名新生儿自然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体内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力低下而致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是全身出凝血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多在生后2~6天发病,未成熟儿可晚至2~3周发病。患儿出现呕血,出血量多时,呕吐物多为鲜血,可不混杂其他成分。早期出血量不多且无重要脏器出血时,小儿一般情况良好,少数严重者有颅内出血,甚至出血性休克。

该病见于纯母乳喂养儿,母乳喂养儿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机会是牛奶喂养的15~20倍(奶粉中一般常规添加维生素K)。另外,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也不少见,多在1月左右发病,常见于新生儿长期用抗生素、胃肠道外营养或母亲偏食而由母乳喂养的婴儿。

目前,国内对所有新生儿在出生时常规肌注维生素K1,这一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后本病已少见。最近有研究报道,新生儿出血症患儿多来自郊区、农村,主要是在个体诊所或家中出生、未常规注射维生素K1的母乳喂养新生儿。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常见于重症感染、硬肿症或RDS等疾病。临床上患儿除胃肠道出血表现外,还有相应疾病的其他表现。

3.其他

先天性同种免疫性或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母亲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或SLE)、血友病以及白血病等,此类疾病相对少见。此类疾病常有家族史和相应的出、凝血异常及临床表现。

(三)消化系统出血性疾病

1.应激性溃疡

应激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感染、休克、创伤、颅脑损伤、多脏器功能损害、低体温、低血糖、寒冷损伤综合征及呼吸衰竭等。

新生儿以应激性胃溃疡多见,溃疡也可同时见于食管或十二指肠。新生儿出生后胃酸分泌亢进,可持续到生后第10天,尤以头2~4天为甚,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容易出现溃疡。颅内压升高也引起应激性溃疡,常在新生儿早期发病,有呕血和便血,血量多少及新旧不等,保守疗法即可治愈。

2.反流性食管炎

是指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胃动力紊乱、排空延迟而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种疾病,是新生儿尤是早产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临床常表现为呕吐,呕吐物为新鲜血或咖啡样物,其他表现有顽固性呕吐、体重不增、肺部疾病、呼吸暂停等并发症。内镜检查、稀钡餐检查,可发现食道浅表的病变;食道pH监测,如pH值持续低于5.0则有诊断价值。

3.急性胃肠炎

多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可有呕血和(或)便血,早产儿可表现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有发热、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所共有的症状。

大便为黏液血便,有鲜血便、果酱便或黑便;呕鲜血或咖啡样棕黑色血,常有胆汁或肠内容物。大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NEC系小肠、结肠局限性或广泛性坏死炎症,以腹胀、呕吐、腹泻、血便为主要表现。好发于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

目前多认为是由早产、感染及其炎症反应、缺氧缺血、喂养不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大便常规+隐血检查,腹部X线平片有助于NEC的诊断和分期。

5.食物不耐受

牛乳甚至豆奶粉引起的过敏性肠炎也可有呕血和(或)便血,但较少见。停止此类含易过敏蛋白的食物或改换水解蛋白奶粉后即可缓解。

6.医源性消化道出血

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咖啡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消炎痛等),停留胃管操作不当,均可损伤胃粘膜,引起呕血或便血。

7.肠梗阻

包括各种内、外科疾病所引起的麻痹性和(或)机械性肠梗阻,但主要是内科疾病所引起。表现为呕吐、腹胀、呕血、便血。内科疾病主要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外科疾病常见的有肠重复畸形、肠旋转不良等消化道畸形。其他有疝嵌顿、肠套叠等。

肠套叠的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部包块、呕吐和血便四大主要症状。肠套叠是婴幼儿期常见急腹症之一,尤以4~10个月的婴儿多见,而新生儿则少见。新生儿发病率1.3%~3%不等。腹部超声、腹部X线平片有助于诊断。

8.先天性巨结肠

表现为胎粪排出延迟,呕吐、腹胀、便秘,并发小肠结肠炎时,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可出现便血。

9.肛门、直肠及乙状结肠疾病

肠息肉、直肠-肛门裂等,出血为鲜血多见,一般无黑色柏油便。

10.其他

少见的有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肠息肉、血管瘤、多发性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憩室等疾病均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1.血液学检查

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等等。

2.粪便检查

粪常规+隐血、粪培养、肠道病毒检查等。

3.血红蛋白抗碱变试验(Apt试验)

用以鉴别血液为母血还是新生儿自身的血。检测方法:取婴儿呕吐物或粪便中血性物,加5倍水搅匀,以转/min速率离心2min,取粉红色上清液(4份)于试管内,加1%氢氧化钠(1份),2min后观察结果,若试液由粉红色转变成黄棕色,说明其为成人型血红蛋白(HbA),即说明血液为母血;如仍为粉红色则血液来自新生儿。

4.特殊检查

(1)内镜检查

①纤维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检查

②纤维直肠镜、结肠镜检查

确诊率:上消化道出血75%~90%,下消化道出血83%~96%

适应症:一般积极治疗出血仍不止,进行镜下止血,或探查出血原因及部位。但需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凝血功能异常得到纠正时方可进行。

5.X线检查

(1)腹部平片:采取仰卧、直立或侧卧位腹部平片,可排除肠梗阻和肠穿孔,对新生儿小肠扭转、坏死性肠炎及胎粪性腹膜炎尤为重要。

(2)钡剂造影:稀钡餐在非急性出血期造影有一定价值。

6.核素扫描

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检查方法。利用99mTc-硫胶或其他锝酸盐标记的红细胞扫描,对亚急性或间歇性出血者最有价值。同位素扫描是诊断美克尔憩室的可靠方法。

7.血管造影术

内镜及X线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可作选择性动脉造影,用于1.5~2.0ml/min以上的出血病例检查。对出血量大不能手术的病例,可试用栓塞法止血。

1.排除假性呕血和(或)便血包括咽入母体的血液和新生儿自身胃肠道外的血液。Apt试验有助于此鉴别诊断。

2.排除全身性出、凝血障碍疾病

在输血(或血浆)、注射维生素K1等抗凝剂前检查出、凝血功能至关重要,最主要是能对新生儿出血症做出早期诊断。

3.对出血进行初步定位

4.内、外科性疾病出血鉴别

5.对出血量估计

少量:无呕血及肉眼血便,或仅吐咖啡样物,胃液和(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中量:间歇性或持续性呕血和(或)肉眼可见的红色或暗红色血便,不伴循环障碍;

大量:短期内呕血和(或)排出大量鲜红色血便,伴循环障碍。同时结合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及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判断。

(一)一般治疗

1.禁食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明显时,为减轻胃肠负荷,避免加重胃肠出血,应暂时禁食。

2.保持安静和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监测生命体征。

3.静脉营养禁食同时静脉营养,保证能量摄入,可静脉用氨基酸3~4g/(kg·d)、脂肪乳3g/(kg·d),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4.原发病治疗严重感染积极抗感染;细菌性肠炎使用敏感抗生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等。

(二)置胃管

1.充分减压可有效减少胃内含血量,有利于凝血和损伤修复。

2.1%碳酸氢钠洗胃可中和胃酸,清除胃内容物,如咽下综合征,洗胃后呕血迅速好转。

3.胃内血管收缩药的应用常用冷生理盐水10ml加入去甲肾上腺素1mg,每4~6h1次,保留30分钟,可连用3d。

(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机制:去甲肾上腺素兴奋α受体,使胃黏膜出血部位的血管收缩,产生局部止血作用。去甲肾上腺素经消化道几乎不被吸收,可以在胃肠道被破坏,故其不良反应小。)

4.胃内注入黏膜保护剂及止血药蒙脱石散、磷酸铝凝胶、云南白药、白及粉、立止血、凝血酶等。

5.胃内注入抑酸剂常用的有H1受体拮抗剂:西眯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三)静脉使用抑酸剂

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只有当pH6时才能发挥作用,新形成的凝血块在胃液pH5时会被消化,抑酸有利于止血。目前常用有:

H1受体拮抗剂,西眯替丁15mg~20mg/(kg·d),2次/d,静滴,连用3~5d;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PPIs):通过不可逆阻断胃壁细胞质子泵发挥作用,常用奥美拉唑0.6~0.8mg/(kg·d),1~2次/d,静滴,连用3d。

但上述药物在新生儿中使用尚有争论。

(四)止血药使用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给予维生素K15~10mg静脉或肌内注射,必要时输新鲜冰冻血浆。其他有立止血、酚磺乙胺等也可以使用。

(五)输液及输血治疗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时,可因休克而危及生命,应及时输血,纠正贫血,提供凝血因子,加强止血,尽快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发生或发展。出现休克表现时,可先用生理盐水20ml/kg,30~60分钟快速静脉输注,扩容量不宜超过60ml/kg,待配血后立即输血。

(六)内镜止血

积极药物治疗出血仍不止时,可通过内镜使用止血凝胶、激光、电凝、血管夹等

(七)血管栓塞术

适用于出血量大不能手术的病例。

(八)外科手术治疗

适应证:

1.经积极内科治疗,仍继续出血或好转后又反复再出血者;

2.出血量大,每日需大量输血者;

3.内科治疗血压难以维持稳定者;

4.有肠坏死和穿孔表现者。

爱贝儿医征稿邮箱:kefu

cyyz-health.







































治白癜风兰州哪家医院好
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dfly.com/fbyy/73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新生儿出血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